景區(qū)在
廬山南麓西端,距星子縣城13公里,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栗里故居所在地。區(qū)內有陶淵明故里和溫泉度假村兩個游覽區(qū),分布于星德公路南北兩側。
廬山天沐溫泉度假村:與陶村相鄰,南倚
黃龍山,此為硫磺礦泉,含多種微量元素,水溫62-70攝氏度,能治療風濕、皮膚、神經、心血管多種疾病。
傳說為晉代文女真跨黃龍升天處。溫泉的發(fā)現(xiàn)在晉代以后,古稱溫湯,唐代在此建寺曰黃龍院,宋稱靈湯寺,白居易、蘇軾、朱熹等皆留詩于此。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曾來此考察,載入《本草綱目》。
1935年,江西建設廳與廬山管理局始在此開辟游覽區(qū),興建房屋和浴室,1938年被日軍破壞。1957年省總工會在此建廬山溫泉療養(yǎng)院,1961年周恩來總理曾來院視察。
近年來,療養(yǎng)院擴建為溫泉度假村。境內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為江南式園林建筑?,F(xiàn)除具備多種現(xiàn)代化醫(yī)療設施外,還開放桑拿、按摩及各種游樂活動,成為聚療養(yǎng)、休閑、游樂為一體的旅游勝地。
陶淵明故里:陶淵明44歲時,因原園田居(即古田舍)遭火災,后于公元411年移居來栗里(南村),即今公路北側陶家灘。陶家灘在般若峰下山谷中,有一小溪蜿蜒于田野,為栗里源,俗稱醉石澗。
澗之上游虎爪崖下有大石如平臺,是為淵明醉石。唐顏真卿、白居易有訪醉石,陶公舊宅詩。石上有宋代石刻多通,以朱熹所題“歸去來館”4字最顯見。
醉石附近有“醉仙濯纓池”、歸去來館、五柳館。醉石澗西有陶淵明經康王谷去東林寺之山道?,F(xiàn)已開發(fā)陶淵明起居、躬耕、悠游等景點,成為淵明故里游覽區(qū)。
陶淵明后裔從宋代以后,逐漸遷居公路南側,即今溫泉度假村東側陶村。醉石澗從村口流過,澗上有柴桑古橋。村南有淵明詩中所言之
南山,村東有南朝詩人謝靈運筑臺翻譯佛經的經臺山。當代戲劇家石凌鶴有長詩《栗里吟》詠此。